七年級《秋天》說課稿

《秋天》現代詩人何其芳於1932年9月創作的詩歌。此詩是以季節為題,雖樸實平常卻充滿詩情畫意,抒發瞭詩人嚮往恬淡悠閑的田園生活與美好秋天的感情。下麵是小編收集的七年級《秋天》說課稿,歡迎閱讀。 七年級《秋天》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單元及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三單元第四課,屬於“關註自然”單元,我準備用一課時完成本課教學。本單元選取的都是一些文情並茂的優美詩文,易於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要註重從課文整體的角度進行教學。簡化教學頭緒,強調內容綜合。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

《秋天》是現代著名作傢何其芳所作。詩不長,僅三節。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畫面感很強。以“秋天”為“經線”,以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諸般景緻為“緯線”,為我們編織瞭三幅絢麗多彩的秋景圖。它們具有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特點。表達瞭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本詩語言流暢、優美,是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學目標的預設

依據本單元本課的特點,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考慮,預設本文教學目標如下:

認知目標:有感情的反覆朗讀並背誦全詩。進行語言積累。

能力目標:把握詩歌意境,感悟詩人思想感情。培養學生解讀、鑒賞詩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自然、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3、教學重、難點的預設

依據以上幾點,我預設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反覆吟誦,感悟詩句含義,體味詩歌清遠、閑靜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是揣摩詩歌的清麗的意象和質樸曉暢、情景交融的特色。

二、說教法

1、教學的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裡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指出:“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所以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我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健康的情感。

2、學情分析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而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初步感知課文和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所以作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在這節課中,我儘量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探究來完成教學的目標。

3、教學方法

根據課文文質兼美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激發興趣法、問題導引法、討論質疑法、誦讀法。

主要以出示秋天的風景圖片、使用相關的課件來輔助教學。

4、說學法

我認為教師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的目標”。而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因此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採用瞭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在指導過程中,要先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使學生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瞭知識,又提高瞭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按“引——讀——品——寫”進行教學。其中我把教學的重點突出在“讀、品”環節。在“寫”環節中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

(一)引入

著名詩人秋瑾曾在詩中詠嘆“秋風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辯》中言“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在很多文人墨客的筆下,秋天是憂傷的、哀婉的,讓人頓生惆悵……(這是中國古代詩人的一種典型的悲秋氣節)。但是秋天也是有絢麗的色彩、豐收的喜悅的和無盡甜蜜的思戀。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秋天,感受一個別樣的秋天。(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二)讀

本環節以讀為主,使學生對文中所描繪的“秋”有個總體印象。

1、初讀課文,劃出文中的生字、詞。(學生齊讀)

2、錄音範讀,學生劃出朗讀節奏、分辨朗讀語氣、語調。

3、給出誦讀方案,學生分組讀與賽讀,併在學生中互評,教師給予適當的鼓勵。

設計意圖:這樣就能使學生入景、入情的感知課文內容。使學生在初步掌握朗讀技巧,培養語感的同時,還能夠掌握精讀的方法、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方法和習慣,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註重瞭對學生智力素養中註意力的培養,使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非智力素質中的興趣與情感得以提升,鍛煉學生的自信心。同時也突出瞭本課的教學重點。

(三)品

在此環節中,學生組成小組,主要圍繞教師給出的三個問題討論、質疑,探究全詩。

①為什麼說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②詩中刻畫瞭幾幅圖景,請分別給它們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發言,板書。)

③詩歌抒發瞭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麼?(歸結出詩文的感情並板書出來。)

設計意圖:本環節以學生討論為主,教師輔助引導為輔,使學生能夠很好的把握詩文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學目標得以實現。同時也培養瞭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這實際上也是教給學生一種閱讀的方法,在學生的領悟能力得到鍛煉的同時,檢測瞭學生的思維品質,語言的歸納、整合能力,並使之得以提高。把學生對詩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高度。

請學生仔細聆聽詩人的深情絮語(配樂錄音),展開想象的翅膀,看看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瞭怎樣的畫面,並把它描繪出來。這是對本課知識掌握情況的反饋。教師可以通過學生描繪的圖景,瞭解到學生對詩文的理解程度,若學生理解有不足之處,教師可以自己頭腦中的圖景加以引導。這不但培養瞭學生的聯想與想象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還使學生感悟到詩的意境美,以突破本課教學的難點。

(四)研

找出你最喜歡的詞語或句子,說說你為什麼喜歡,寫得好在哪兒?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著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與情感態度兩方面的語文素養。註重語文的語感訓練,讓學生養成發現美的習慣。體現瞭教學目標中的能力目標。

(五)拓展延伸:比較閱讀:讀《秋景》,比較與《秋天》在內容、感情、語言等方面的相同之處。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閱讀,對學生進行綜合訓練,從各個方面比較,有利於學生更好的掌握閱讀的各種方法技能,同時拓展學生的視野,積累更豐富的學習經驗。

(六)佈置作業

1、寫自己的秋天。以“秋天”為題寫一首詩。

2、摘抄以“秋”為內容的詩文,並做點評。

設計意圖:在積累字詞句篇的同時,鍛煉瞭學生篩選、查找資料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對語言美的洞察力,及時練習寫作是對學習的知識加以運用。

(七)板書設計

簡明扼要、突出主題,使學生一看就懂。 七年級《秋天》說課稿2 學習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於小學向初中的過渡期,從語文學科的要求來說,正要從讀懂文章向初步賞析文章過渡,對學生來說,這是一個能力提升的關鍵期,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保持學生興趣和開始增加難度的度。而《秋天》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學瞭前兩篇寫景佳作《春》和《濟南的冬天》的基礎上,所以,可以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空間,教師可以在學生已經掌握瞭初步賞析寫景文章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探究。另外,詩歌教學要突出熟讀成誦的特點,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品味詩意。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學習有感情地朗讀,學習根據寫景次序背誦全詩。

2、初步掌握品味詩歌的方法。

3、能以“秋天”為題,寫一首小詩。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熟讀成誦,養成學習詩歌的良好習慣,積累好詞佳句。

2、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體會詩歌語言的凝練優美。

2、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願望和熱情。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有感情地朗讀,學習根據寫景次序背誦全詩。

2、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

3、初步掌握品味詩歌的方法。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1

1、引秋

由秋天的詩句引入。

教學活動2

2、誦秋

1)請一個學生朗讀全詩,其他同學聽字音是否準確。

2)生評,訂正字音。

3)師範讀,生聽節奏、聽感情。(出示多媒體配樂畫面)。

4)生評,師隨機點撥。

5)全班飽含感情齊讀。

6)向同桌大聲朗讀自己喜歡的詩句。

7)向全班同學朗讀自己所積累的描寫秋景的詩文。

教學活動3

3、品秋

1)四人為一組,探究全詩。可以研究老師提示的問題,也可互問互答(大屏幕出示問題)。

2)各組彙報探究結果。

3)仔細聆聽詩人的深情絮語,看看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瞭哪些畫面(由學生朗讀)。

4)請同學們說說自己頭腦中浮現的畫面。

教學活動4

4、寫秋

1)請同學們根據自己對秋天的認識,也以“秋天”為題寫一首小詩,或者畫一幅畫(放背景音樂)。

2)請同學們讀出自己的詩或展示自己的畫作。

3)請同學們伴著音樂一起歌唱秋天(出示配樂畫面,師生齊背誦)。

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多年前上的。現在回顧,是想通過與不斷更新的教學觀念與不一樣的學情進行認真的對照,以期及時修正方向,不斷追尋語文教學的真諦。

這節課的設計,緊緊抓住瞭詩歌教學以誦讀為主的教學要領,引領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活動,並藉助多媒體和為學生創設多元化的展示平臺等方式,體會詩情,領略詩意之美。另外,教學的四個環節,引秋,誦秋,品秋,寫秋,簡練並體現學生學習的規律,以“秋”為主線,通過環環相扣的四個活動,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

雖然在當時的教學中,成功調動瞭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但在作品展示環節,隻是走瞭一個過場,最終用瞭幾個訓練題結束瞭教學,當時還覺得處理得好,因為學生得到瞭當堂訓練。現在想來,其實當時的教學理念還是轉變得不夠徹底,還是被應試束縛住瞭手腳。本來是很好的教學設計,實施效果卻不盡人意。由此可看出,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必要的訓練和答題技巧是需要的,但如果過早進行訓練,勢必會偏離語文教學的本質。

不由得想起瞭任老師在談到關於如何處理應試與語文的詩意的關係時,說到的那些話:在初中階段,一定要推遲訓練和技巧指導,七年級最好儘量減少訓練和技巧指導,最好多培養閱讀興趣,多給學生讀的機會,一定要牢記“隻有讀,才能讀”!結合部編教材的編寫理念,認真分析這份說課稿,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讀詩歌、品詩歌、寫詩歌的設計理念已經體現瞭語文教學要重在感悟積累的本質,但遺憾的是在實施中卻“戴著鐐銬跳舞”。

其實,在每一節語文課中,隻要在老師精心的引導下,學生一步步在多讀中會讀,那麼還需要為學生成績提不高發愁嗎?而如果一味隻是用課本教學生怎麼答題,語文教學勢必走入死衚衕,就更談不上提高成績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