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石頭》說課稿3篇

這是一本探索石頭的秘密的書;從最尋常的到最珍貴的;從最令人嫌棄到最漂亮的;應有盡有。往往外表最黯淡尋常的石頭;卻擁有最長的歷史。下麵是小編我為您準備的“《神奇的石頭》說課稿”3篇,歡迎參考,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神奇的石頭》說課稿一 ⑴初讀課文,目的有二:一是初步瞭解內容;二是請學生邊讀邊想,自己玩過的捉迷藏與李四光玩的有什麼不同,這可以使學生通過比較,儘快進入課文所描述的事件之中,同時引導學生領會李四光是如何在玩中思考的。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李四光與同學玩捉迷藏對巨石由來產生疑問;向師長請教和去英國留學,才逐漸明白瞭其中原因;回到傢鄉考察,取得震驚世界的研究成果。

⑵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所感知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細讀課文。為促使學生思考,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也可以啟發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在師生、生生的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可以圍繞“奇怪的大石頭‘怪’在哪裡”和“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決自己的疑問的”兩個問題展開討論。

⑶在解決“奇怪的大石頭‘怪’在哪裡”的問題時,應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抓住關鍵詞句展開探討。如,“這塊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孤零零”說明瞭其中一怪,它是獨立的;“大石頭把他的身影遮得嚴嚴實實的,小夥伴圍著石頭轉來轉去,也找不到他”,說明這塊巨石體積龐大;老師說“這塊石頭恐怕有幾百年的歷史瞭”,說明時間之久;老師說它是“天上掉下來的隕石”,但李四光又不明白“為什麼沒臥進土裡去”,並且連父親也不清楚,說明它的由來連大人都弄不清楚,綜合上述幾個方面,說明瞭此石“真怪”。

正是因為大石頭有這樣幾“怪”,李四光才產生瞭疑問,他是如何思考和解決自己的疑問的呢?首先是因為石頭的“大”,才引起瞭李四光的興趣,“這麼大的一塊石頭,是從哪兒來的呢?”為瞭解決這個問題,李四光去向老師請教。老師講到瞭石頭的幾百年的歷史,可是李四光並不知道“是誰把它放在那兒的”,於是老師推測是“天上掉下來的”隕石,李四光按照老師的推測進一步思考,這麼大的石頭,要是從天而降,應該砸一個大坑,可是為什麼沒有呢?對此,老師和父親都說不清楚,這又進一步表明瞭石頭的怪──大人也不知道。在教學過程當中,應該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老師與李四光的對話,感受李四光的思考問題的過程。除此之外,學生還應該明確,李四光的可貴之處在於,沒有因為老師和父親都未能解決自己的疑問而放棄求索,“這個問題李四光想瞭許多年。直到他長大以後到英國學習瞭地質學,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動巨大的石頭旅行幾百裡甚至上千裡”。“後來,李四光回到傢鄉,專門考察瞭這塊大石頭……他發現在長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紀冰J!!活動的遺跡……”,可提醒學生註意“許多年、直到、才、專門、考察、發現”幾個關鍵詞語,理解李四光執著探索的可貴品質。

學生在結合上下文對上述幾方面內容進行理解、探討、交流的過程當中,一方面要通過課文所描寫的事件,懂得勤於思考、善於動腦,隻有執著的追求才會取得成功的道理,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要瞭解作者是怎樣把李四光勤於思考、執著求索寫具體的。 《神奇的石頭》說課稿二 一、說教材

《神奇的石頭》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小學藝術課本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大自然的贈禮”中課題一的教學內容,本課主要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用審美的眼光重新審視、欣賞身邊常見的小石頭,感受他們的質樸、自然之美和形態之美。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新課改的教學理念,由淺至深地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大膽表現,發展學生的想象創造能力。在教學時則圍繞著石頭的自然美,對於石頭的想象、石頭的傳說和對石頭的創作等進行展開。因此,本課的教學主要是在石頭上的添畫創作。根據本課內容,我設計瞭以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聯繫生活實際,認識、賞心悅析身邊平凡的石頭,瞭解石頭的相關知識。

能力目標:通過學習利用石頭的不同形狀、質地、顏色等特征進行美術創作,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藝術活動,感受石頭的神奇、質樸、自然之美,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願望。

教學重點:通過瞭解不同的石頭,體會石頭的神奇、自然之美。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根據石頭的形狀、質地、顏色等特征進行再創造,使平凡的石頭變為藝術品。

教學用具:一些小石頭,水粉顏料等。

二、說學情

本課內容主要針對小學義務教育階段四年級學生進行教學。

我們學校是一所鄉鎮小學,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藍天白雲、山川河流、紅花綠葉等五彩斑斕的大千世界為農村的孩子發現美、欣賞美,提供瞭豐富的素材。小路、河流、大山中的石頭隨處可見。而小孩子們天性喜歡玩耍,漂亮奇怪的石頭形象亦是他們的玩具。

三、說教法、學法

1、教法

神奇的石頭畫是培養學生對於自然的想象能力、發現能力,創造出一種全新的作品。所以,上好這堂課的關鍵是先要啟發學生想象。在課堂中,教師結合自己的經歷,給學生看各種千奇百怪的石頭照片,照片中的石頭具有明顯的特性,學生進行想象沒有多大的困難。初嘗想象樂趣的學生這時一定會對著自己的石頭進行聯想,進行討論,進行探究,課的進行也就順理成章瞭。

美術的學習是個性化的學習,最忌諱學生作業隻有一種模式,一種風格。解決好想象的問題後,就要解決好如何繪畫的問題。在課堂中,我引導學生從美術的角度去思考創作,從構圖、塗色技巧等方面進行深入的思考。

2、學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本課中要做到使學生通過聯繫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學習觀察、體驗、探究、發展的一個過程。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始終保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而我,則是一個引導者。使學生的創造力在不知不覺中被挖掘、被激發。

作為現代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教學課件也起到瞭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課的開始以歌曲《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為導入,歌聲委婉悠長極富感染力,點題和導入一箭雙雕,把學生帶入瞭一個全新的想象空間。“石頭是神奇的,到底多神奇?”我這樣問。眼見為實,耳聽為虛,課件播放出神奇的石頭圖片使得這個懸念瞬息即破。 《神奇的石頭》說課稿三 《石頭書》是義務教育國標本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課文通過川川和磊磊兩個孩子與勘探隊員的交談,介紹瞭許多有關巖石的知識,也表現瞭兩個孩子熱愛科學,探求知識的強烈願望。

本課情趣盎然,寓科學知識與充滿童真的對話中,是一篇有趣的科普作品,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教材,也是對學生進行態度、情感、價值觀熏陶的好體例。

我們學校的科技展廳裡有一些化石和動物的標本,學生已經參觀過,並且也像文本中的川川和磊磊一樣對它們非常好奇。因此,當他們接觸到這篇課文時,馬上會進入文本所描寫對話情境中。

基於以上對教材簡析和學情分析,並根據《語文課程新標準》對本年級段的具體要求,我擬訂瞭這樣的學習目標:

認知目標: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字隻識不寫,認識一個多音字,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語。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情感目標:藉助課文的語言文字,鼓勵學生對周圍感興趣的事物刨根問底,樂於探究,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

其中,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好對話,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而結合課文語境,特別是抓住文中叔叔的五次回答中的句子,來理解石頭是一本怎樣的書,從三年級學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來看我覺得既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為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藉助多媒體課件等有關必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來優化學習目標的達成度。

對於本課的教學,我安排瞭兩教時。

第一教時,我準備安排“疑問導入”、“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習生字、指導書寫”這三個環節。在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中,我準備先板書課題,當你看到這三個字時,想到瞭什麼?學生提出瞭一系列的疑問。教師小結:同學們腦海中一下子浮現出這麼多問題,真好!大傢都想很快找到答案,一直要把問題弄明白為止,學生齊聲說:對!教師歸納:問個明白,探個究竟,這就叫刨根問底(板書:刨根問底)那麼,就讓我們輕輕打開書,到課文中去刨根問底吧。進入第二個環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佈置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特別要指導學生讀準生字詞的讀音,如“堪、炭”是前鼻音,殼是多音字,還要指導學生讀好長句子的停頓,第七自然段,指導學生讀通讀順。同時在讀的過程中,藉助多種方法理解部分詞語,如藉助媒體展現雨痕、波痕、礦物的畫面,讓學生理解石頭書上的字是什麼樣的。通過理解“刨根問底”的“刨”是“挖掘”的意思,接著讓學生找出他們問瞭哪些問題,請男同學問,女同學讀叔叔的回答,再次感知課文內容。在這一教時的最後,是“學習生字、指導書寫”這一環節。通過分析字形、示範書寫、巡迴指導,引導學生在田字格內把字寫端正、勻稱。

第二教時,我將在第一教時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精讀課文的重點對話部分,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通過教師有機調控,學生自主參與達到逐步到位,對第二課時的教學,我也準備安排三個環節,分別是:複習檢查,作好鋪墊;精讀課文,理解感悟;總結課文,延伸拓展。

課始,先對課文中出現的詞語進行複習,然後對上堂課的學習進行回顧:讓學生說說通過上一節課學習,對課文有瞭什麼瞭解,從而為精讀課文作好鋪墊。在第二個環節“精讀課文,理解感悟“中,我將引導學生抓住重點的字、詞、句、段,通過讀一讀、想一想、看一看、議一議等形式引領學生進入文本,體會兩個孩子熱愛科學、探究知識的強烈的願望。進而讀懂石頭書。比如在學習課文的第六至第九自然段時,我準備進行這樣的預設:

1、請同學自己讀讀課文的第六至第九自然段,邊讀邊想川川和磊磊提瞭一個什麼問題?你讀懂瞭嗎?

2、學生自讀課文第六至九自然段。明白他們的問題是石頭書上有字嗎?有畫嗎?根據叔叔的回答學生明白瞭石頭書和語文書一樣,上面有字、有畫。

3、引導學生再次進入文本,仔細讀讀,找出描寫石頭書上的字、畫的一段,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先後順序出示相應的句子引導學生仔細研讀。“這是雨點留下的腳印,叫雨痕;這是波浪留下的足跡,叫波痕;還有那些小不點兒,黃的,黑的,紅的,閃光的,透明的……叫礦物。這些都是石頭書上的字。”“這是樹葉,這是貝殼,那塊石頭上還有一條小魚,這些都是化石。”

第一步:指名讀,說說你讀懂瞭什麼?

第二步: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相機鼓勵:你真行,一邊讀一邊將“石頭書”與“語文書”進行比較,發現他們有相同的地方。石頭書上的字隻有勘探隊員才能看明白。

第三步:藉助媒體,使“雨痕”這個石頭書中的字變紅,旨在引導學生好好讀悟,交流各自感受。在學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師的適當點撥下,體會出“雨痕”是“雨點留下的腳印”,教師出示放大的雨痕的圖片,教師總結這些都是石頭書上的字。這些字呀,可隻有勘探隊員才認識呢。所以,指板書,大傢一起讀:石頭就是書。在感悟的基礎上再讀這句話,把句子中包含的情趣表達出來。

其他“波痕”“礦物”我也將採用上述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如在討論“波痕”時重點抓住“波浪留下的足跡”引導學生體會波痕就是石頭書中的字,也隻有勘探隊員才能看懂,所以指板書:一起讀“石頭就是書。學生再次分角色朗讀這段對話。通過讀讀、想想、看看、等方法,緊扣“石頭就書”來品悟文本內涵。

第四步:教師過渡,石頭書中的畫能看懂,學生讀書上的話“這是樹葉,這是貝殼,那塊石頭上還有一條小魚,這些都是化石。”。

第五步:藉助媒體,使“樹葉、貝殼、小魚”這些石頭書中的畫變紅,旨在引導學生好好讀悟,交流各自體會。你說你認識石頭書中的畫,那麼你上次參觀瞭我校的科技展廳,你說說看到瞭哪些畫呀?學生爭先恐後地說,估計會說:恐龍蛋化石,三葉蟲化石等等。教師小結:所以,石頭就是書。學生分角色朗讀這段對話,把他們那種熱愛科學、探究知識的強烈願望表達出來。通過讀讀、想想、議議等方法,緊扣“石頭就是書”來品悟文本內涵。併在這過程中,形成這樣的板書:

石頭書字:雨痕、波痕、礦物

畫(化石)樹葉、貝殼、小魚

課文的最後一段對話化石說明的問題,我準備聯繫課文的第七自然段“這是樹葉,這是貝殼,那塊石頭上還有一條小魚,這些都是化石。”來學習,如果我們在這座山上發現有樹葉的化石,說明在很久很久以前,這裡曾是什麼?學生通過想想、議議發現曾是密林,我隨即利用媒體把“密林”點紅,出示密林的圖片,引導學生讀好“在很久很久以前,這裡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還有許多昆蟲。”

其他的“大海”“高山”我也準備採用上述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感悟,讓學生明白“石頭書裡的學問還真不少”再出示課文第一段,怪不得“他們在山上玩,看見一個勘探隊員正趴在一塊大石頭上,聚精會神地看著什麼”,原來,教師引讀““石頭書裡的學問還真不少”。

學完課文,進入第三個環節,“總結課文,延伸拓展“。在這個環節中,我準備讓學生當一回解說員,在創設瞭一個情境,我校的科技展廳缺少一個解說員,教師作當場測試進行選拔,題目:向遊客介紹“石頭書”。

以上是我對《石頭書》一課的教學構想。當然,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我將根據學情作適當調整。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