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說課稿三篇

《藤野先生》,是現代文學傢魯迅於1926年在廈門大學時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在文中回憶瞭在日本東北大學的留學生活,表達瞭深切的懷念之情。下麵是小編收集的《藤野先生》說課稿,歡迎閱讀。 《藤野先生》說課稿1 各位評委老師,大傢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藤野先生》。下麵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說教材及學情】

首先我先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本篇課文是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魯迅早年留學日本期間,正值日俄戰爭,許多日本人深受狹隘民族主義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惡劣空氣的影響。魯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偉大,懷著感激的心情,頌揚瞭他的師德,頌揚瞭他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

八年級的學生認知水平有瞭一定的提高,對魯迅先生的文章也有瞭一定的瞭解,因此對於文章的把握也會相對容易些。

【說三維目標】

基於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置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並理解課文中的生字詞,瞭解藤野先生。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朗讀法,理解描寫藤野先生和我在求學來往之間的句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藤野先生無私的精神,並讓這種情感得到升華。

【說重難點】

我將理解課文中描寫藤野先生和我之間交往的句子並受到感染作為我的教學重點及難點。

【說教法學法】

結合教學重難點我將採用讀書指導法、主問題法、關鍵詞法的教法以及探究法、討論法、圈點勾勒法的學法,最後再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重點開展我的教學過程。

【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要說說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說教學過程。教學過程環節如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在你們的印象中有沒有讓你敬佩的老師,請同學們上講臺來談談你的感受,從而順勢地引出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課題《藤野先生》。這樣做的目的是為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課未始,興已濃”的課堂氛圍。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我請同學們藉助手邊的工具書去預習這篇課文,在讀的過程中要求同學們把課文中的生字詞和描寫藤野先生嚴謹的治學態度的句子畫出來,同桌進行討論。這樣做的目的是為瞭突出學生的自主性,同時為下麵的細讀課文奠定基礎。

三、研讀課文,分析內容

這一環節是整個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我會將學生分為四人一組,通過分小組讀、分角色讀、全班讀的形式朗讀本篇課文。接下來順勢拋出相關問題,要求學生將課文中描寫藤野先生幫我修改講義,還有幫助我學習解剖學的句子找出來仔細品味。全班進行交流合作,然後派代表起來回答問題,用時5分鐘。老師再進行適時點撥與總結。通過對文章的分析,學生能夠體會藤野先生認真負責、嚴格要求、正直無私的高貴品質。

四、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繼續播放藤野先生與作者交往的小視頻。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這種情感,並讓這種情感得到升華。

五、作業佈置

說課即將接近尾聲,作業佈置如下。

觀察身邊讓你感觸最深的事,先和朋友進行交流,明天我們一起來交流與討論。

【說板書設計】

我的說課結束,謝謝各位考官! 《藤野先生》說課稿2 各位評委老師:

大傢好!我說課的題目是《藤野先生》,對於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

一、說教材

《藤野先生》選自部編版高中語文課本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五課,這是魯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本文通過寫作者在日本留學時的親身經歷,穿插展現瞭藤野先生的性格特征與作者愛國思想的轉變,體現瞭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感謝和懷念,以及對祖國和人民深切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熱愛之情。本文屬於記事比較零散的散文,因此在散文線索的把握尤為重要,因此我將此作為授課重難點。

二、說學情

八年級的學生對於基本辭彙的積累已經到達瞭熟練的程度,對於散文這種文體也不陌生瞭,但對散文的理解仍存在難度,對於散文線索的把握也要有方法上的歸納,對於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還需要進一步訓練。因此我將散文線索的把握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分別設計為授課的重難點。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以及學生的特點,我制定瞭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正確把握文章的線索。

【過程與方法】通過教師講授和小組合作,學生可較為熟練地進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創作時代背景,學生可深刻體會作者深刻的愛國情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內容,我確定的教學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通過教師講授和小組合作,學生可較為熟練地進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教學難點】正確把握本文的線索,學生可深刻體會作者深刻的愛國情感。

五、說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談話法。

下麵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是將學生從生活中帶進文本的過程,因此,在此環節我會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請他們說說自己記憶中難忘的老師,並說說原因,在互動中順勢引題。在導入環節就加以互動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方便抓住其註意力,引入課題。

(二)整體感知

首先,請學生回憶關於散文線索的定義,即作者對散文語言材料的梳理及組織方式。在此鋪墊下,請學生對於本文的材料進行歸納,因此,學生可以很容易地概括出文中四件詳寫的事。在事件找全的基礎上,學生可進一步歸納出兩件關於藤野先生,另外兩件關於作者的愛國情感。此時再進行方法的重申敘事性散文的線索分析方法,即歸納事件大意再分類。通過這樣的流程,學生能夠順利分析出線索,概括出文章的脈絡,為下麵深入文本做好鋪墊。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並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

首先我會請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對關於藤野先生的事件做梳理,同時找出詳寫和略寫的部分。

通過閱讀和思考,學生們不難找出:詳寫的有改講義和送別;略寫的有被當做扒手、詢問裹小腳、擔心作者不參加解剖課。找出這些事件,對於人物性格的分析對象即找出。之後,我會圍繞“改講義”這一事件重點講解,結合具體文本,分析出這件事中體現的藤野先生的性格特征,即

1、作為學者,治學嚴謹;作為教師,認真負責。

2、尊重他人,沒有民族間的偏見。

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對於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又一次回顧。

接著,我會請學生小組合作分析剩餘的幾件事中,體現瞭藤野先生怎樣的性格特征。這一環節是學生對於人物形象分析方法的應用,以及合作探究的環節,學生可在對課文內容進行梳理的同時,熟悉並鞏固瞭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四)延伸作業

在這個環節,我會請學生小組合作,結合本文中的另外兩件事談談體現瞭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個環節,是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主要環節,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能夠認識到,本文將作者深切的愛國情感和對祖國人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滲透其中。同時,學生也認識到,散文的情感常常是有層次的,對於散文情感的研讀,應該把握文本中的各種材料,結合背景深層挖掘,給之後的散文學習及分析以觀念及方法上的啟發。

七、說板書設計 《藤野先生》說課稿3 一、說教材

《藤野先生》是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在頻繁跟換篇目的語文教科書裡,能一而再、再而三被保留的,便是名篇中的名篇,魯迅的《藤野先生》便是這樣的經典。本單元的學習要求是“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課文的思想內涵,進而瞭解社會人生;還要繼續瞭解敘事性作品的文體特征,還要註意品味含義豐富的語句。”這篇回憶錄表達瞭作者對藤野先生的真摯懷念,贊揚瞭他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作者追述瞭自己棄醫學文的思想變化,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大綱》對閱讀和寫作的要求,將本課教學目標擬訂如下:

1、知識目標

瞭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瞭解魯迅先生中青年時代的心路歷程。

2、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畫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現人物品質的手法。

品味文章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

3、情感目標

學習藤野先生嚴謹認真熱誠正直的高貴品質;體會魯迅先生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懷。從而培養自己使祖國強盛為己任的愛國主義情操

三、重點難點

本文篇幅較長,涉及的人和事較多。如果講課時不分巨細、面面俱到,勢必會顧此失彼,給學生“零碎”的感覺。

所以我設計的本課重點為: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畫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現人物品質的手法。

難點為:品味文章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

四、課時安排

這篇課文我設計用兩個課時完成教學,第一個課時瞭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瞭解魯迅先生中青年時代的心路歷程,第二課時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畫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現人物品質的手法,品味文章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併進行比較閱讀。

五、教法

新課程的理念認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鬚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註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以學定教的原則,特製定如下教學與學習的方法:

1、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當今課堂教學一股清新的活水,能為傳統的課堂教學註入新的生命。採用情境教學,可以較好地扣住教材特點,落實教材因素和學生因素,強化訓練目標,引誘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2、朗讀感受法

《藤野先生》這篇回憶性散文寫的是作者終生難忘的偉大的人,記的是震動作者靈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議論抒情的語言還是寫人記事的語言,都包含感情。學習中,指導學生多朗讀,運用齊讀,精讀、默讀等閱讀方法,讓學生與課文進行多次接觸,心靈融入濃濃情感之中。

3、質疑探究法

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特點,這樣的方式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使他們看到成功的記錄,這種成就感促使學生可持續性地發展。

4、討論分析法

這既是個體的學習,又是團體的學習。討論是一種雙向或多向的活動,當中體現瞭個體的思維,又有思維的碰撞、磨合、吸納,是合作學習的體現。

六、學法

學法指導——依據“三有利”原則:

①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積極思維。

②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方法,以利於學生終身可持發展。

③有利於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具體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七、教學過程

一、聽一段故事

1、多媒體播放小提琴曲《思念》教師飽含情感的講述:

七年級我們學過魯迅的《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回憶起自己的啟蒙老師壽鏡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質樸、博學”,令童年魯迅信服、敬畏。但魯迅在回憶中說:“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卻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是什麼讓魯迅這樣深情感念呢?為什麼在1935年,日本巖波文庫要出版《魯迅選集》,譯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魯迅意見,問他選哪些文章才好。魯迅回答:“一切隨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選錄進去。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感受這段難忘的經歷、認識這位給魯迅以鞭策的先生好的導語猶如唱戲前的開臺鑼鼓一樣未開臺先叫座,此導語設計貼近課文內容,激發學生思維的興奮點,再配以《思念》,自然就能吸引學生註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課內容。

2、反覆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3、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疑問。

新課程標準特別註重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鼓勵學生對書本質疑,正所謂學起於思,思源於疑,通過此環節旨在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激發學生勇於探索,大膽創新的科學精神。

二、說一些感受

1、說一說藤野先生

魯迅寫藤野先生,抓住他的外貌特征、衣著穿戴入手去寫他的“黑瘦”“八字須”“戴著眼鏡”,衣著“模糊”,冬天穿一件“舊外套”,有時“忘記帶領結”;再寫他“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放在講臺上,便用“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作自我介紹。這形象地描繪出一位生活儉樸、治學嚴謹的學者形象。再通過一些典型事例表現他的精神品質。檢查訂正“我”所抄的講義、糾正“我”所繪解剖圖中的錯誤,對“我”肯解剖屍體的高興和放心及問“我”中國女人裹腳的事,表現瞭藤野先生對魯迅的熱情關心、耐心幫助和教學工作上的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態度,讀起來特別親切感人。

讓學生以“從()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的()”這樣的句型說話,通過小組討論探究引導學生認識藤野先生的形象,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在整體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後,引導學生從文章局部進行自主閱讀,進一步深入文本,與作者對話,與事件中的人物對話,在提高學生對內容要點概括能力,語言感受能力同時,強化他們的情感體驗。

2、說一說魯迅先生

懷念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一條明線,本文還有另外的一條線索,就是作者的愛國主義情感,許多材料,如寫東京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寫赴仙臺途中對日暮裡和水戶的深刻印象,寫仙臺醫專日本人的尋釁和看電影事件,寫作者的棄醫從文,都是圍繞著這條內線上索,為瞭讓學生很好的把握這兩條線索,體會文章篇幅雖長,卻脈絡分明,材料雖多卻秩序井然,為瞭讓學生把握還雙線的脈絡。我設計瞭三個問題:

1、本文是魯迅離別瞭藤野先生二十年後寫的,你能不能讀出字裡行間魯迅流露出的情感呢?學生速讀課文,找出能體現魯迅對藤野先生懷念的文字。

2、文章這篇課文題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卻沒有直接寫藤野先生,從這些文字中你能看到一個什麼樣的魯迅呢?

在第二個問題的回答中,教師穿插介紹魯迅棄醫從文的經歷。

仙臺學醫的動機,在《吶喊》自序中寫到“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象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有促進瞭國人對維新的信仰。”可見他是懷著救國救民的思想選擇瞭醫學這一職業的。可是,當在學醫的過程中,看到瞭槍斃中國人的影片後,而且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魯迅受到瞭極大的刺激,於是促進瞭魯迅棄醫從文的思想產生。他覺得,“醫學並非一件要緊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隻能是做毫無意義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素,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首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瞭。”

3、寫藤野先生與愛國是否衝突?二者有無交點?

這三個問題環環相連,層層深入,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理清文章的脈絡。

二者並不矛盾,因為愛國而學醫、因學醫而見藤野先生、因愛國而棄醫、因棄醫而別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題也水到渠成。寫學醫棄醫,表達對藤野先生的感激懷念之情,也更深刻、含蓄地表現出作者的赤誠愛國情。

三、品一處妙筆

本文帶有較多的文學性,這不僅從選材和描寫上可以看出來,而且從語言運用上也顯示出它的文學性。

本文語言精練準確,耐人尋味,常常在看似平淡無奇的語句中,有力地表現瞭豐富深刻的含義和複雜深沉的心境。如開頭寫“清國留學生”和中國留學生會館的文字。又如:“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瞭:也無怪他們疑惑。”再如:“他的臉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其實我並沒有決意要學生物學,因為看得他有些淒然,便說瞭一個慰安他的謊話。”

文中多處運用巧妙的說法進行諷刺,如:“形成一座富士山”“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髮髻一般”“精通時事的人”日本的“愛國青年”等。而“標緻”“正人君子”則是用反語進行諷刺。

讓學生以“我發現文中有這樣一處妙筆。()”的句式說話,品味文章的秒處。

自主”和“感悟”是語文新課標中閃亮登場的兩個關鍵詞,在閱讀教學中,隻有學生感悟瞭,語文能力和水平才能提高,體味個中的妙處,既能使學生再次認真的閱讀文本,也是學生個體獨特閱讀體驗的一次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提升自己品析文章的能力。

四、做一次比較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比較,是人們認識、鑒別事物的一種有效方法比較閱讀是一教高的閱讀層次,有利於調動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加深刻地理解讀物的內容,提高閱讀效果。

在這一關鍵環節中,教師應設計好適合於學生的“臺階”,讓學生達到自學的效果。採用探究學習的方法,培養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