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重的數學說課稿

教材分析:

《有多重(認識千克和克)》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是“數與代數”領域中“常見的量”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接觸過物體的輕重問題,會比較差別較大的物體的輕重,但沒有形成系統規範的質量概念。在本節課,學生初次學習有關質量的知識,建立千克和克的具體概念,這些都為學習“噸的認識”、實際生活中的具體應用以及日後解決有關質量問題奠定瞭基礎。

教學理念:

遵循新課程“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能獲得必須的數學”的教學理念,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通過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開展富有生活意義的操作活動,激勵學生在操作中體驗數學的應用;在操作中發現、感知、體驗、學習。因此,在本節課,我利用教材提供的活動,結合學生實際,以大量的動手操作活動和體驗為主,把“千克和克”的認識建立在學生感知的過程中。使學生不僅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感受千克和克的實際重量,同時也感受到瞭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樂趣。

教學目標:

(一)知識技能目標

1、結合具體生活情景,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瞭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二)過程性目標:經歷千克、克這兩個質量單位的建立過程,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應用意識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瞭感性的認識,建立瞭初步的、模糊的質量觀念,會用觀察、掂的方法比較兩個物體的輕重,但由於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千克和克這兩個質量單位直接接觸得很少,不瞭解千克、克代表的實際質量,沒有千克、克的概念;而且質量單位不象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所以對認識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難度。在以前的教學中,學生在質量單位的使用上錯用、亂用的現象多次出現但糾正之後仍頻頻出現,癥結即在於此。

教學重點:

瞭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觀念。

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千克、克這兩個質量單位,正確估計生活中一些常見物品的質量。

教法學法:

針對教學內容,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我在教學中採用瞭合作學習法、講解法、演示法、操作探究等教學方法。這樣的教法既突出瞭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發揮瞭學生的主體性。

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規律,本節課主要採用實踐法,並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繫,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操作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知輕重。(約2分左右)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開始時學生的狀態就為本節課定下瞭基調。因此,我創設學生熟悉的去超市購買水果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進而引發要知道物體有多重,就需要用人們共同知道的質量單位,自然而然的引出質量單位千克和克。開門見山點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二、實踐體驗,建立概念(約20分左右)

《課標》強調: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

在這一環節,我主要設計瞭5個層次來展開,以幫助學生建立千克和克的具體概念,突出教學重點。

第一層次:認識秤

在教師和學生的交流過程中,讓學生明確要知道物體有多重必須要有稱量工具——秤。再用課件展示各種常用的秤的圖片,讓學生認識秤。

第二層次:認識天平

教師提問:“想知道2分硬幣有多重,用什麼工具?”接著用課件出示天平,並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為後續教學中克的學習奠定基礎。

第三層次:克的認識

“克”是一個很輕的質量單位,要結合實際讓學生充分感受。心理學認為,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瞭動作和思維之間的聯繫,思維就得不到發展。因此我分三個步驟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建立克的質量概念。

(1)1克有多重

教師演示用天平稱2分硬幣的過程,使學生明確一枚2分硬幣的質量大約為一克。

(2)掂一掂活動——掂2分硬幣,體會1克的輕重

首先讓學生掂一掂2分硬幣,說出自己的感受;接著讓學生從自己帶來的東西中找出質量為1克的物體,讓學生通過掂一掂,找一找的實踐活動,感受並建立克的質量概念。(突破本節課的第一個教學重難點)為學生以後的實際應用打下基礎。

(3)多於1克的質量的認識

讓學生介紹自己帶來的物品的質量,引導學生觀察物品上的克數,併在四人小組中展開活動:掂一掂自己帶來的物品,再掂掂一掂別人帶來的物品,感受不同克數物體在質量上的差別。最後問學生:和1克比起來你有什麼感受?加深學生對克的認識,併為接下來千克的認識埋下伏筆。

這一環節,變抽象為具體,使學生學得輕鬆愉快,留下的印象深刻,從而增強學習效果,進一步突破瞭難點。

三、千克的認識

為瞭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感受千克的實際質量,建立明確的質量概念,同時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我通過四個步驟幫助學生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讓學生通過觀察認識到一袋黃豆太重不能用天平來稱量,這時就需要用臺秤來稱量一般物體的重量。

(2)認識臺秤。

教師出示臺秤實物讓學生通過觀察瞭解臺秤的計量單位:kg。並讓學生認讀課件上臺秤指示的質量,說出認臺秤的方法,增強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3)1千克有多重?

通過稱一稱,掂一掂,把抽象的質量單位與熟悉的實物結合在一起,初步感知l千克的質量觀念。為瞭讓學生感知1千克到底有多重,我分四個步驟展開知識探索。

首先組織學生分組用天平稱出1袋黃豆有多重,通過實際稱量知道教師所提供的每袋黃豆的質量是1千克。

接著掂一掂1千克黃豆,感受1千克的重量。

然後,掂一掂組中的餅幹、鐵塊、鹽等物體的質量,估測後再用秤稱一稱,看你估測的是否準確。通過這樣的活動,鍛煉學生的估測能力,加深學生對“千克”這一質量概念的認識。

最後,教師從學生稱出的1千克的物體中,找出體積相差很大的兩個物品(如1kg鐵塊和1kg餅幹)提問:“這兩樣物體的重量都是1千克,你們認為在估計物體輕重時要註意什麼? ”讓學生感受到估計物體的質量時,不能隻考慮外形的大小(體積),還應結合現實物體來估計;同時感受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通過開展“稱一稱”、“掂一掂”、“估一估”等實際操作活動,能有效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在實際體驗中感受1千克的實際質量,建立明確的質量概念,既突出瞭重點、突破瞭難點,又培養瞭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發展瞭估測意識和與人合作意識。

四、千克與克之間的進率

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探索千克、克之間的進率關係,體現課標中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同時加深學生對這兩個質量單位間進率的理解與認識。因為“我做過瞭,我就記住瞭”。

教師先讓學生掂一掂2分硬幣,再掂一掂1千克餅幹,說出自己的感受。強化對兩個質量單位的認識。為接下來千克與克之間的進率的學習做好準備。

對認識千克與克之間的進率認識,分三步來進行。

(1)教師提問:猜一猜,多少個1克是一千克?

(2)小組合作研究千克與克的進率。

(3)交流本組的研究過程和方法,學生可能出現的方法有。

方法1:每袋鹽500g,兩袋鹽是1000g,放在秤上稱一稱也是1kg

因此1kg=1000g

方法2:看稱好的餅幹袋上註明為1000g,稱一稱正好是1kg

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過程板書:1千克=1000克。

這樣,簡單、明瞭地揭示瞭克與千克的內在關係(突破瞭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五、鞏固練習,拓展升華。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為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我安排瞭三個層次的練習,力求達到“有序”、“多樣”、“有度”的目的。

(1)基本練習——給( )中填出合適的單位

學生通過填寫單位,可以進一步明確質量單位的聯繫和區別,感受千克與克的實際質量,鞏固對質量單位千克和克的認識。

(2)裝物比賽。

首先教師向學生提出比賽要求:(1)裝1千克的物品;(2)可以藉助已有的東西,但不能用天平;(3)所取物品最接近1千克的小組與取到最接近1千克物品數量最多的小組獲勝;接著,組織學生分小組從本小組的籃子中取1千克的物品;第三,派小組代表到講臺上稱出所取物品的質量,教師在黑板上記錄每一小組取出的物品質量;最後評選優勝小組,進行經驗交流:請所拿物品質量最接近1千克的小組介紹本組取物品的經驗。

通過這樣的活動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加深學生對千克、克的認識與理解,並學會藉助已有的物品估計未知物品重量的方法,提高瞭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

(3)健康測評

讓學生在分組稱量體重的基礎上,結合課前測量的自己的體重,對照教師提供的青少年健康轉狀況測量表,測評自己的健康狀況。並讓其他的學生提出建議:“你想對他說點什麼?”使學生認識到質量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提高學數學的興趣。

六、評價、小結;

讓學生交流:你本節課有什麼收穫?每位同學都評價一下自己,覺得自己哪些方面表現得很好,哪些方面需要改進。

不僅關註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關註知識探索的過程,把學生當作知識建構的主體,使數學課堂煥發出生命力;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和他人的優缺點,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